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问题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11:59:23  浏览:966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问题的通知

财政部 教育部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问题的通知
1998年5月15日,财政部 教育部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教委、教育厅(高教厅),部属高等学校: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自1998年1月1日起开始试行,高等学校原来执行的由国家教委1988年12月10日发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同时废止。为实现新旧会计制度的平稳过渡,保证新制度的顺利实施,现就有关高等学校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问题做如下规定:

一、新旧制度衔接的原则:根据原制度办理1997年年终转帐手续并结清旧帐,按新制度建立1998年度新帐。
各高等学校在处理1997年度的会计事项时,应按原制度的规定办理。年终决算时先按原制度规定办理年终结帐手续,并编制出年终结帐后的“资金平衡表”。
高等学校在建立1998年度新帐时,应根据年终结帐后的“资金活动情况表”,结合有关会计帐簿将原有会计科目余额按新制度要求调整、转换成新科目的余额并编制“资产负债表”。

二、会计记帐方法的转换:高等学校在进行新旧制度转换时,首先应将资金收付记帐法改为借贷记帐法,并相应调整会计科目的分类和科目余额的记帐方向。
原制度规定的会计记帐方法为资金收付记帐法,会计科目的余额分别表现为收方余额或付方余额;新制度规定的会计记帐方法为借贷记帐法,会计科目的余额分别表现为借方余额或贷方余额。
在新旧制度转换时,高等学校应将原制度中资金来源类会计科目的收方余额转换为新制度中净资产、负债及收入类科目的贷方余额;资金运用类科目的付方余额和资金结存类科目的收方余额转换为资产类科目的借方余额。

三、会计科目的转换:高等学校在进行新旧制度转换时,应根据1997年结帐后的“资金平衡表”,结合有关帐簿将原制度中有关科目的年末余额转换成新科目的年初余额。有关调整及转换内容为:
(一)资金来源类科目的转换:
1.原制度“固定资产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制度“固定基金”科目。
2.原制度“拨入经费”科目余额转入新制度“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3.原制度“经费包干结余”科目的余额转入新制度“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4.原制度“经费暂存”、“其他暂存”二个科目中的应付票据余额转入新制度“应付票据”科目,其他余额合并转入新制度“应付及暂存款”科目。
5.原制度“科学事业费拨款”中非专项拨款余额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原制度“科学事业费拨款”中专项拨款余额、“科技三项费用拨款”科目的余额合并转入新制度“科研经费拨款”科目。
6.原制度“代管科研经费收入”科目余额中属于从各级财政渠道取得的科研专款转入新制度“科研经费拨款”科目,其余的转入新制度“科研事业收入”科目。
7.原制度“科研借入款”、“其他借入款”二个科目的余额合并转入新制度“借入款项”科目。
8.原制度“对外服务收入”科目余额中的未完成的专项教学服务项目收入转入新制度“教育事业收入”科目;其他教学服务收入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未完成的专项科研服务项目收入转入新制度“科研事业收入”科目;其他科研服务收入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其他服务收入中属于未完工经营项目的余额转入新制度“经营收入”科目,属于未完工项目非经营收入的余额转入“其他收入”;其他的服务收入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9.原制度“特种资金”科目余额需按以下规定分别转入新制度有关会计科目:
(1)捐赠及赞助款中留本基金的本金捐款转入“专用基金——留本基金”科目,有指定项目的捐赠及赞助款转入“其他收入——捐赠收入”科目,其他捐赠及赞助款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2)学生学费及住宿费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3)房租收入、房改经费拨款、其他特种资金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10.原制度“学生奖贷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制度“专用基金——学生奖贷基金”科目。
11.原制度“待转抵支收入”科目余额中固定资产变价收入部分转入新制度“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其他余额转入新制度“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12.原制度“委托代培经费”科目中已完成项目的余额转入新制度“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未完成项目的余额转入“教育事业收入——其他教育事业收入”科目。
13.原制度“其他代管经费”科目余额需按以下规定分别转入新制度有关会计科目:
(1)地方政府共建经费拨款中的专项拨款余额相应转入“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科目,其他余额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2)各类项目管理费余额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3)公费医疗经费余额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4)职工福利费余额转入“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科目;
(5)学校售房款余额转入“专用基金——住房基金”科目;
(6)学校接受委托代为管理的各类款项余额转入“代管款项”科目。
14.原制度“学校基金收入”科目余额转入新制度“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二)资金运用类科目的转换:
1.新制度“拨出经费”科目仅限于核算转拨附属单位的财政补助经费。原制度“拨出经费”科目余额中已拨付学校分部、后勤等单位但尚未报销的拨出经费余额转入“应收及暂付款”科目;原制度“拨出经费”科目中的其他余额与原制度“拨入经费”科目余额对冲。
2.原制度“应返还限额”科目余额转入新制度“应收及暂付款”科目。
3.原制度“经费暂付”、“科学事业费暂付”、“科技三项费用暂付”、“代管科研经费暂付”、“借款科研项目暂付”、“学校基金暂付”、“对外服务暂付”、“其他暂付”八个科目中含有的应收票据余额,转入新制度“应收票据”科目,其他余额转入新制度“应收及暂付款”科目。
4.原制度“借款科研项目支出”科目余额应冲减事业基金,转入新制度“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5.原制度“对外投资”科目余额中属于对校办产业的投资转入新制度“对校办产业投资”科目;属于对其他单位的投资转入新制度“其他对外投资”科目。
6.原制度“借出款”科目余额转入新制度“借出款”科目。
(三)资金结存类科目的转换:
1.原制度“固定资产”科目余额全部转入新制度“固定资产”科目。
2.原制度“经费现金”和“库存现金”二个科目的余额合并转入新制度“现金”科目。
3.原制度“经费存款”、“科学事业费存款”、“其他存款”、“财政专户存款”四个科目的余额合并转入新制度“银行存款”科目。
4.原制度“有价证券(预算内)”和“有价证券(预算外)”二个科目的余额合并转入新制度“其他对外投资”科目。
5.原制度“经费材料”和“库存材料”二个科目的余额合并转入新制度“材料”科目。
(四)特殊会计科目和特殊会计事项的调整及转换:
1.关于“事业基金”科目
根据新制度的规定,“事业基金”科目下分设“一般基金”与“投资基金”二个明细科目,其调整相对比较复杂,因此,高等学校在进行新旧转换时,必须分步进行:
(1)先按上述规定将原制度中有关科目的余额全部转入新制度的“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2)再按照实行新旧衔接后的“对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对外投资”二个科目的余额计算出对外投资的合计数;
(3)按照此合计数减少“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余额,同时增加“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余额。
2.关于原来未并入的外汇业务
如果高等学校有未纳入原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的外汇业务,在进行新旧会计制度转换时,应按1997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外汇牌价,将年末的外汇资产、负债及净资产折合为人民币记入新制度的有关科目。
附件:高等学校新旧会计制度科目余额衔接表

附件:
高等学校新旧会计制度
科目余额衔接表
----------------------------------------------------------------------------------
原制度 |衔接关系| 新制度 |备 注
------------------------------| |--------------------------------|
科目名称 |余额| | 科目名称 |科目编号|余额|
------------------------|----|--------|----------------|--------|----|------
| | |一、资产类 | | |
| | |----------------|--------|----|
经费现金 |收方| 略 |现金 |101 |借方|
库存现金 |收方| | | | |
------------------------| |--------|----------------|--------|----|
经费存款 |收方| | | | |
科学事业费存款 |收方| |银行存款 |102 |借方|
其他存款 |收方| | | | |
财政专户存款 |收方| 略 | | | |
------------------------| | |----------------|--------|----|
对外投资 |收方| |对校办产业投资 |131 |借方|
有价证券(预算内) |收方| |其他对外投资 |132 |借方|
有价证券(预算外) |收方| | | | |
------------------------| | |----------------|--------|----|
固定资产 |收方| |固定资产 |140 |借方|
----------------------------------------------------------------------------------
续表
----------------------------------------------------------------------------------
原制度 |衔接关系| 新制度 |备 注
------------------------------| |--------------------------------|
科目名称 |余额| | 科目名称 |科目编号|余额|
------------------------|----|--------|----------------|--------|----|------
经费材料 |收方| |材料 |120 |借方|
库存材料 |收方| | | | |
------------------------| | |----------------|--------|----|
经费暂付 |付方| | | | |
科学事业费暂付 |付方| | | | |
科技三项费用暂付 |付方| | | | |
代管科研经费暂付 |付方| |应收票据 |110 |贷方|
借款科研暂付 |付方| |应收及暂付款 |112 |贷方|
学校基金暂付 |付方| | | | |
其他暂付 |付方| 略 | | | |
对外服务暂付 |付方| | | | |
应返还限额 |付方| | | | |
拨出经费 |付方| | | | |
| | |----------------|--------|----|
| | |无形资产 |150 |贷方|
------------------------| | |----------------|--------|----|
借出款 |付方| |借出款 |115 |贷方|
------------------------| | |----------------|--------|----|
| | |二、负债类 | | |
| | |----------------|--------|----|
科研借入款 |收方| |借入款项 | | |
其他借入款 |收方| | | | |
------------------------| | |----------------|--------|----|
| | |应付票据 |211 |贷方|
经费暂存 |收方| |应付及暂存款 |212 |贷方|
其他暂存 |收方| |应缴财政专户款 |221 |贷方|
| | |应交税金 |222 |贷方|
----------------------------------------------------------------------------------
续表
----------------------------------------------------------------------------------
原制度 |衔接关系| 新制度 |备 注
------------------------------| |--------------------------------|
科目名称 |余额| | 科目名称 |科目编号|余额|
------------------------|----|--------|----------------|--------|----|------
其他代管经费 |收方| |代管款项 |230 |贷方|
------------------------| | |----------------|--------|----|
固定资产基金 |收方| |三、净资产类 | | |
| | |----------------|--------|----|
学生奖贷基金 |收方| |固定基金 |310 |贷方|
待转抵支收入 |收方| |专用基金 |320 |贷方|
学校基金收入 |收方| |事业基金 |301 |贷方|
委托代培经费 |收方| |事业结余 |341 |贷方|
借款科研项目支出 |收方| |经营结余 |351 |贷方|
经费包干结余 |收方| |结余分配 |352 |贷方|
| | |----------------|--------|----|
拨入经费 |收方| |四、收入类 | | |
| | |----------------|--------|----|
特种资金 |收方| 略 |教育经费拨款 |441 |贷方|
------------------------| | | | | |
| | |科研经费拨款 |413 |贷方|
科学事业费拨款 |收方| |其他经费拨款 |415 |贷方|
科技三项费用拨款 |收方| |教育事业收入 |431 |贷方|
代管科研经费收入 |收方| |科研事业收入 |432 |贷方|
对外服务收入 |收方| |其他收入 |471 |贷方|
| | |经营收入 |451 |贷方|
----------------------------------------------------------------------------------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西宁市统计工作管理办法

青海省西宁市人民政府


西宁市统计工作管理办法

西宁市人民政府令第24号


  《西宁市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 第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1999年7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李津成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七日


              西宁市统计工作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统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青海省统计工作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法人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法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不得伪造、篡改。公民有义务如实提供统计调查所需要的情况。
第三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统计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有关部门应协助统计机构做好统计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四条 统计工作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揭发、检举和控告统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并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打击报复。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保障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为实现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现代化提供必要条件。
第二章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第六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设置独立的统计机构,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调查方案,布置实施统计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和提供统计资料。制定统计信息处理、传输技术和数据库体系现代化建设规划,依法行使统计检查监督职权。
第七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各部门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配备统计人员,在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下,开展本部门统计工作。
第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配备与统计任务相适应的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在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下,开展统计工作。
第九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统计工作,由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指定专人负责,完成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布置的统计调查任务。
第十条 统计调查对象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配备统计人员,确定统计负责人,依法完成国家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并对本单位的统计工作进行管理、协调,在统计业务上接受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
第十一条 统计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凡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按规定取得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颁发的《统计上岗合格证》。
第十二条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实行工作责任制,依照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准确、及时地完成统计工作任务。统计人员必须坚持实事求事,遵守统计保密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不受侵犯。
第十三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评定统计人员技术职称,保障统计人员的稳定。
第三章 统计调查与统计管理
第十四条 统计调查对象,必须按规定参加市、区(县)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召开的统计调查方案布置会,接受统计任务。
第十五条 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法建立和健全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帐以及统计资料的审核、交接、归档和保密等管理制度。
第十六条 本行政区域内各级部门(含中央、省级驻宁部门),按市、区(县)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调查方案。制定和实施本部门统计调查计划,搜集、整理、汇总、提供统计资料。
第十七条 制发统计调查表和进行统计调查,必须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市、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统计调查项目,由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拟订或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拟订,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后实施。
(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统计调查对象属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的,由该部门拟订,报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备案;统计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由该部门拟订,报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
(三)其他单位、机构制发的统计调查表,必须经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批准。
(四)经批准或备案的统计调查表,必须在调查表的右上角标明制表机关、表号、批准或备案机关、批准文号。
违反上述规定的调查表属非法报表,任何单位和个人可拒绝填报,并有权向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举报。
第十八条 禁止利用统计调查窃取国家秘密;禁止利用统计调查从事误导性的评价和咨询活动。对于公民、家庭的单项统计资料,非经本人同意,不得泄露。
第十九条 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对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提供的统计资料进行修改,或者授意、强行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修改;统计数据计算或者来源有错误的,应由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核实订正。
第二十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资料由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负责审定、提供、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批准不得擅自公布。全市性统计数据以西宁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公布的数据为准。各部门公布的统计资料,应当与本部门报送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有关统计资料相一致。
第二十一条 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做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充分利用可以公开的统计资料为社会公众服务。在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规定外提供的统计信息咨询,可实行有偿服务。
第二十二条 建立统计登记制度。凡在本行政区域内的统计调查对象,必须进行统计登记。新组建的单位在成立或者注册登记之日起30日内,到当地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办理统计登记。登记内容发生变更的,必须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原登记的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办理统计变更登记。统计登记证实行年检制度。
第四章 统计检查与监督
第二十三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依法对本辖区内的统计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查处统计违法行为。
第二十四条 统计检查和监督的主要内容是:检查统计法律、法规、规章执行情况,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帐和有关资料。
第二十五条 执行统计检查时,统计检查人员应当依法出示行政执法证件,不出示行政执法证件的,被检查对象有权拒绝受检查。
第二十六条 统计检查人员在执行统计检查时,有权向被检查对象发出《统计检查询书》。被检查对象自接到《统计检查查询书》之日起,应当在要求期限内据实答复。
第五章 法律现责任
第二十七条 统计调查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区(县)人民政府统计枫责令改正,予以通报批评;并对经营性单位(不含个体工商户)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非经营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虚报、瞒报统计资料的;
(二)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
(三)拒报或者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
统计调查对象有前款规定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并建议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八条 统计调查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区(县)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批准擅自进行统计调查查的;
(二)不按规定办理统计登记、变更登记、年检的;
(三)接到《统计检查查询书》后,无正当理由,在规定期间拒不如实答复的;
(四)无正当理由,统计调查对象内部统计人员从事统计工作一年后仍未取所《统计上岗合格证》的;
(五)擅自公布未经人民政府统机构审核的数据或错误地公布统计数据的。
第二十九条 对故意提供不真实统计资料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奖励或者晋升职务的,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建议有关部门取消其荣誉称号、追缴物质奖励和撤销晋升的职务。
第三十条 阻挠、拒绝统计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所在地公安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 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复议或诉讼期间,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西宁市统计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1999年7月1日起施行。




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意见》第21条,第一次对夫妻离婚分割共同财产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财产的行为作出规范。该项司法解释指出,在分割夫妻财产时,共同对行为人应予以少分或不分;法院还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02条规定,对这一妨碍民事诉讼的行为进行处理。2001年4月28日起施行的《婚姻法》修正案将这一司法解释上升为法律,此外还增加规定,离婚后,一方发现另一方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2001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将当事人提出重新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诉讼时效定为自当事人发现之次日起两年之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第47条 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人民法院对前款规定的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予以制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102条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第31条 当事人依据婚姻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诉讼时效为两年,从当事人发现之次日起计算。

作者:俞强 律师